規模企業的潮流引領
在這個動不動就要求打折的年代,對于明碼實價,不管你是清高到寧愿不做生意也堅決不打折,抑或連任何贈品都沒有,那么你就只有等死的份了。據《經濟時報》報道,就連世界品牌都不得不面臨這個問題,從不打折到以贈品相抵到規模采購之后得以折扣。其實到世界各地的名牌名店都有打折的,或許不在這兒,可能就在這個城市的另一個地方,否則,就不足以產生銷量及品牌影響。再牛逼的商品、企業、老板,在深入民心的某種市場環境之后,你不能不低頭。其實你可以昂頭,但市場不相信眼淚,同樣也不相信高傲。
或許是建材行業的規矩,總有出廠價、批發價、零售價、處理價,這么多的三六九等的價格,給要求打折的人自然而然制造了諸多玄機,這種運營方式多為大企業的主動而為。這種價格潮流,向上引發了供應商的大幅價格調整,向中引發了大小同類企業的明爭暗斗,向下導致了經銷商、零售商、工程商等等不講條件、不分次數地與廠家討價還價,作為企業最終還得被動接受??v觀近些年的規模小的陶企,就因為價格不明朗,導致各種產品的價格失真,以致坑蒙拐騙,那結果是可以想象的,不死才怪呢!一些出口公司也不明不白地死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貼牌商,一些中間工程商,還有一些炒貨商都曾被這種價格潮流淹沒得灰飛煙滅。
上世紀以來,一些機靈的中小企業由于財力、人力、物力都比較優于大企業,所以他們擁有很多的創新機制,的確在一定的時段做出了許多的貢獻,曾經研發出的產品真有一些規模企業模仿過、抄襲過。當時流傳這樣一些說法:要生存,要好過,中國就要做出外國貨;要節約,要走貨,大企業就得看看小企業的創新多不多。就今天而言,這種小企業也就不到10年時間同樣發展成了大企業。他們以產品規格、產品花色、產品配套等做出了當時整個行業的潮流趨向,讓許多的企業也同樣有新的啟發與新的思路。潮流只不過是一種需求的對位,潮流只不過是一個時段的閃光,潮流就是一種快文化的消費,抓住了就順應了潮流,可以走得更快,可以走得更遠,可以真實地感應出市場那種心悸的節拍。對于企業或者品牌,成不成得了潮流并不重要,做做潮流流經的兩岸之風景也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更為沉淀的標志,或許更是一種獨特的品牌標桿。
隨著人們的生活與思想的不斷演變,生活越來越好,這是歷史之必然,思想的不斷進步也使得各種消費不得不注重文化的、藝術的、人文的、科技的參考與滲透。也就是說,人們需要的,不管你是不是潮流,但你的本身是在展示一種什么樣的流向?是在表現什么樣的一種文化?抑或是歷史,或者是藝術,或者是對環境的思考,或者是對空間的標新立異?或者是對一種遠古與未來的探索?因為有設計,所以潮流是要求有份量的,是要求值得推敲品味的,是要求有真正的文化在流動的,而不是簡單的貼標簽式的快餐文化,抑或是某些文本符號的裝飾與堆砌,或者是淺薄的花里胡俏。真正使人聰明,使人智慧的產品才是叫好叫賣的新新潮流。怪異而不成章法的嘩眾取寵只能讓自己走入死胡同,這或許就是新時代潮流最為本質區別的東西。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的成果成為潮流,這不是不可能,但我們必須要去研究,要去探索,要去真正地了解與理解。否則,就只能是費力不討好。有的笑是友善的,有的笑是奸詐的,有的笑是邪惡的,有的笑是嫉妒的。為什么有人這樣: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這難道不是無窮無盡的對比嗎?陶瓷行業正在缺失這種風度。所以這個行業的潮流就只能看市場了,大家有什么好賣,不出三五天滿街都是。就連規格,就連花色,就連品類都一個樣子。潮流就真的走到這般地步了?怎么不去走走差異化道路?中小企業能不這樣夾著尾巴過日子嗎?一無貨款,二無人力,三無漫天撒網,就只好做大家都需要的或許還可以生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中小企業也并不是這么無能,他們也有他們的能力,但就是有研發好產品,但苦于無法規?;?,就只好被規?;钠髽I鯨吞了。近些年因為潮流,也真能改變許多老板的心態:上吧!大家斗來斗去,沒什么意思,一同把蛋糕做大,總會有機會的,但真正的機會沒有規模是機會不到哪去的,所以打官司的人越來越少了。即使有,也就笑瞇瞇的握手言和,有什么不好呢?潮流必須讓許多的人去看向未來,因為要引領中國,引領世界。梅花再香,獨自開放而不是群芳競艷,這也是做不好的。試想連運載火箭都要捆綁,做陶瓷為什么不去捆綁發展呢?因為規模才能制造勢力,因為規模才能制造影響?;蛟S下一個潮流就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同類產品的捆綁出擊吧!那種偷偷摸摸的拼接式抄襲是成不了什么氣候的。盡管他們都在標榜他們的設計就是原創,也許大家都是那么幾個師傅教的,能不原創到一塊兒去嗎?但這種自以為是的設計,或者是研發,就真的難以用規模去引領市場了,更不用說去引領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