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資源緊缺將如何應對四
居危而思變
紅木家具所用的傳統貴木,已面臨匱絕或日漸稀少,采取應對之策已刻不容緩。我們面前有路可走嗎?不妨先看看智慧先人的經驗。
其實我們的先人早已將宜儉不宜奢、宜簡不宜繁的處世文化和審美追求融入家具制作中,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不妨向老祖宗學習,思維上也“復古”一下,更確切地說是“返樸歸真”,再沉淀一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也許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以下幾點思考,權且為一管之見。
一是通過市場理性調配生產要素,讓紅木資源轉移到有能力精工細作的產家手中。也就是說,有材源而缺乏工藝能力的產家,不要勉強做低價值的粗糙產品,可將紅木轉給能工巧匠。市場分工合理,才能促使紅木家具生產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達到物盡其用,藝盡其精的目的。
二是仿古家具的產家,要牢固樹立做古典家具就是做文化、做藝術、做精品的觀念。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矢志不渝,求索鉆研,堅持做使用舒適又有收藏價值的紅木家具,做可以參加拍賣的高端產品,做幾十年甚至百年后依然在使用、被喜歡的作品。這是做古典家具的責任和良心,也是無上的榮耀。惟此,才會珍惜木材,才會讓每一根貴木發揮最大的價值。
三是發揚古典家具“貴木精工”的工藝傳統。精工是節儉紅木的最基本途徑。精品古典家具是高水平的工藝品,它對備料、造型、比例、結構、線條、配料、榫卯、雕工、裝飾、打磨等方面有很高的工藝要求,對整體作品的氣韻有很高的藝術要求,惟有精工細作,才能做到。精品能長久流傳,本身就是莫大的節儉。明清家具可以歷經500余年而至今完好,很好的昭示了這個道理。
四是在椅凳、案幾、櫥柜、床榻等座面、靠背板、面板、柜門、圍子上使用軟屜、另木或石材鑲嵌等,明清古家具中有相當一部分使用了這些工藝,既節省貴木,又美觀。另外多做省料不省工的簡約型家具,少做用料厚重鋪張、裝飾繁縟的家具。
五是允許按頒布的標準留白皮以節省材料。如一個部件白皮須在十分之一以下,不得出現在正常目視范圍內,榫卯部位及受力部件不得有白皮,且必須明白告訴消費者。按規定留白皮,既節省木材,又降低了成本和銷售價格,可以滿足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
六是允許在家具的背板、底板、屜板、柜架頂板等一般目視不到、受力小的部件用較低等級的木材代替,但須對消費者說明。傳統的蘇作家具用料極為節儉,通常所見蘇式椅子,除主要承重構件外,多用小料攢接,座面不用板心而用席屜。蘇式大件家具還時常采用包鑲手法,即用雜木做成骨架,外面粘貼貴木薄板,這種工藝費力費時,技術上要求高。為了節省材料,還常在暗處如家具里面的穿帶上用雜木代替,現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式家具,不少都有這種情況。
七是使用檔次稍低的紅木甚至白木,仍可精心制作出高水平的古典家具。首先要改變一種觀念,不止是只有黃花梨、小葉紫檀、越南黃花梨才能做出高檔家具。明清古家具在用材上也是分等級的,但工藝上一樣用心,使用酸枝木、花梨木、鐵力木、雞翅木、楠木、烏木、黃楊木、影木、櫸木、樺木、榆木、楸木、樟木等,一樣可以做出品質上乘的家具。清宮要地軍機處陳設的全部是榆木擦漆家具。2004年中國嘉德秋拍,一組清中期紅木鑲嵌五扇屏風,以209萬元成交。2006年9月紐約佳士得,一件清代雞翅木鑲楠木臺座式榻以22.8萬美元拍出。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雞翅木兩屜桌以88萬元成交。2003年中國嘉德秋拍,一件明代榆木小翹頭案也拍出14.3萬元。1996年9月,一對清代樟木大四件柜在紐約拍出8.25萬美元,當時約折合人民幣70萬元。
八是尋找與傳統貴木外觀及品質相似或接近的木材,開辟新的材源。其實在地域廣闊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有許多硬雜木品種,在硬度、油性、紋理、色澤和加工特性上,具備與傳統家具用材相近、相似的品質,是完全可以開發利用的。另外像松木、杉木、桐木、柳木、梓木等所謂柴木,也可作為大眾化實用家具用材。這些木材既可單獨使用,生產價廉物美的大眾化實木家具,也可以做傳統紅木的輔材使用。開辟新的材源是可行之路,也是必行之路,是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