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品牌遭遇中國式尷尬一
定位模糊 涂料品牌遭遇中國式尷尬 摘要:創新是品牌的基礎,創牌就要創新。先進的技術,優良的質量,科學的營銷,造就優秀的品牌。而創新恰恰是最關鍵的支撐。技術創新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產品的性能高低、質量好壞,決定了一個產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能走多遠,也就決定了一個品牌的興衰。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涂料產業逐步走向成熟。過去由于大多數企業素質偏低,其盈利手段主要靠量大價低,或某一方面的資源優勢等,市場競爭也依賴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迫于人力資源成本的提高、原材料價格的提升等因素,中國涂料業逐漸步入微利時代,被迫走向轉型升級之路,形成從價格競爭轉變到差異競爭、從單純模仿走向原創創新,消費模式也由以往功能性需求向個性化需求來發展,最終形成品牌競爭時代。 “最終決定產品市場地位的是品牌,而不是產品之間微不足道的差異。”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說。在一個品牌競爭時代,品牌開始成為涂料企業市場競爭必不可少的利器,眾多企業希望憑借品牌輕取市場。憑借品牌的力量,一些涂料企業成功了,但更多的涂料企業并沒有逃脫失敗的宿命,他們不禁自問:“品牌為何沒有成就于我?”
涂料品牌遭遇“中國模式的尷尬”
“中國模式”是現在世界上最熱的話題之一,也越來越被追捧,中國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低環境成本為全世界制造低價產品,全世界已經離不開中國制造。但“中國模式”背后卻使中國遭遇了這樣一個尷尬:據統計,中國有17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具有世界水準的品牌卻屈指可數,塑造的是一種“制造大國,品牌小國”形象,即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沒能樹立起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地位。
相反的是,歐美等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實現了品牌建設的同步前行。如在德國經濟的全面振興中,奔馳和寶馬駛遍全球,德國制造享譽世界。當日本制造文化在全球蔓延的時候,日本品牌快速崛起,松下、索尼、豐田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驕傲地說:“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豐田是我的右臉”。在韓國新興市場的崛起進程中,三星的順勢騰飛……這些崛起的品牌向世界傳播著自己國家品牌的形象和內涵,如美國的微軟、IBM、波音,代表著美國的先進科技、經濟的強勢地位;德國奔馳、寶馬汽車代表著德意志精工制造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