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會不會是另一個卡爾丹頓
新聞評論:達芬奇會不會是另一個卡爾丹頓
新版《還珠格格》開播,評價不一,但至少勾起了人們對那句“還記得18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的回憶。這一句式也漸成流行句式。前幾天杭州錢塘江三橋橋面塌落,就有人哼著說,還記得4年前湖南湘西的鳳凰橋嗎?而漏油之后的中海油,還記得1年前的中石油嗎?
數年數月之后,是否也會有人惦念著說,還記得多少年前的達芬奇嗎?
打著意大利高貴家具旗號,售價老貴了的達芬奇日前道歉了,但還是沉得住氣,只字未提賠償問題,更沒有要兌現“假一賠十”承諾的意思。盡管如此,千夫所指之下的達芬奇品牌算是砸了,這似乎也是給了大大小小的“達芬奇們”一個警示:欺負消費者的沒有好下場??墒?,還記得4個月前的“意大利頂級時裝品牌”卡爾丹頓嗎?
同樣是被主流媒體曝光為“假洋鬼子”,卡爾丹頓現在的小日子又繼續有滋有味了,前不久還參加了在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繼續請來幾個意大利名字的設計師為自己造勢,感覺是把自己都演進去了,真以為自己是意大利血統了。有沒有觀眾是一回事,卡爾丹頓還有演出執照就讓人無話可說了。劣幣沒有被驅逐,編瞎話的成本看來著實不高。
回過頭來看達芬奇,也會覺得,其現在可能是人憎鬼厭的落水狗、過街老鼠,沒準過一段時間就又是一副意大利名士派頭。說不定明天蹦出一個“郭美美2”,就把達芬奇給解圍了,這確實很讓人頭疼。很多時候,企業出了事,不是靠浪子回頭渡過危機,而是靠時間讓人們慢慢對當時的危機變得麻木。
只要我們在叨叨還記得多少年前的某某某,就說明我們還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卡爾丹頓走了,達芬奇來了;達芬奇走了,米開朗基羅又來了。被抓個現行的就自認倒霉,飆一飆淚水;沒被抓個現行的就暗稱僥幸,繼續出口轉內銷,繼續冒充外國帥哥。死了一個又一個的張屠戶,我們照樣一直吃著帶毛豬。何況,張屠戶們活得好好的。
壞的企業總是有驚無險,讓好的企業也忍不住跟著學壞。結果就是讓外國品牌越發的氣焰囂張。三鹿之后,國內那幾家大乳企仍不思提升品質,提高奶業標準,而是忙著提升廣告費,忙著跟變形金剛攀親戚;瘦肉精之后,雙匯活得也還好好的,連帶著被投訴出售劣質火腿腸的雨潤也不那么慌了。一個企業的危機,并沒有很好地轉化成為一個行業的轉機,白白浪費了這個危機,豈不悲哀。
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一個企業對消費者不義,消費者自有“用腳投票”這一武器來予以報復,這當然是對企業的一個很大的約束。但是,這還僅僅不夠,當某一個企業的惡行變成了全行業的潛規則,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威力就大大縮減了,這時需要發威的,就是法治。而這法治環境的建設,就有多勞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