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則裝修公司潛規一
揭秘:裝修公司潛規則
【好家網】對于需要簽訂合同的裝修行業來說,消費者則要注意合同的條款,特別要注意預算報表,要在預算報表中寫明裝修材料、數量以及裝修價格,以便日后維修。此外,在合同中最重要的是要約定保修責任和期限。
可以說,裝修是購房者入住新房的最后一道門檻。然而,就是最后這一道存在諸多“不誠信”行為的門檻,使得許多業主入住新房也開心不起來。
到底裝修公司有哪些常用的伎倆令人防不勝防?市民平時又該如何注意?本期記者特邀數名經歷過“不誠信”家裝的業主,一同揭秘裝修公司的“潛規則”。
案例
案例一:“釣魚裝修”令人防不勝防
經歷過裝修的市民,許多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請裝修公司為房子做預算時,覺得裝修價格還可以接受,誰知工程開始后,對方就不斷增項追加預算,甚至把一些費用較高的項目分拆成好幾個小項目,而此時業主已是騎虎難下。
黃先生就有過這樣一次經歷。去年11月份,黃先生找到一家本地頗為知名的裝修公司裝修其在凱旋藍岸的新房。當時146平方米的房子總體裝修報價6.5萬元,考慮到價格便宜,黃先生馬上就交了定金。
沒想到,6.5萬元的預算最終卻變成近11萬元的賬單。黃先生仔細審核發現,原本電位線槽增加了開槽、封槽的收費項目,數量也未經同意就增加了多個,僅這一相關費用便增加了1萬多元。此外,洗手間的防水項目費用也翻了數倍。
因為此前沒有了解清楚,等知道實際報價后裝修已經完成了一大半,黃先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記者支招】
現在,部分家裝公司利用低價招攬客人,再通過巧立名目把實際價格報高,這種伎倆在業界已是心照不宣。
消費者最好在簽訂合同前當面核實清楚材質、規格和等級,并把工藝工序、用材數量落實到紙面上,作為合同的附件出現,避免自己吃啞巴虧。同時,對于每一個裝修流程涉及的建材,自己要盡量親自過目監督,不懂就問,以免被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