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LED熱門話題三
5利潤“跳水”
關注指數:★★★★
盲目擴張導致惡性競爭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底到2月底LED板塊指數的漲幅達到20%。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LED板塊指數基本上“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龍頭企業的下跌尤為慘重。三安光電股價自3月14日最高價50.89元/股開始,至5月4日收報39.28元/股,區間跌幅達22.81%;雷曼光電從 44.23元/股跌至26.74元/股,跌幅39.54%;國星光電則自2月份最高價43.09元/股,下跌至5月3日的26.68元/股,區間跌幅高達 38.08%。不少企業報表給出的理由是:原料工資等成本上漲,以及為搶占市場份額而調低部分主要產品價格。
隱藏在利潤猛烈下跌背后的是市場對LED行業盈利能力和業績風險的擔憂。一季報顯示,LED板塊業績增速放緩,不少LED公司甚至出現業績下滑。比如,國星光電一季度的凈利潤為2551萬元,同比下降20.42%;雷曼光電第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26.8萬元,同比下降 38.23%。“由于過去一段時間里的大規模擴產,而終端的需求市場又尚未真正啟動,導致LED產能出現結構性過剩,同時也造成企業盈利能力與市場預期存在較大差距。”業內人士指出。
借助游資和機構之手,LED概念股的上漲之旅跨越兩年時長。但資本市場被火爆追捧,并不能代替真正的市場需求。頗為奇怪的是,市場推廣雖不盡如人意,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卻未受此影響。“高額的政府補貼,已成為LED行業利潤的最大來源,以三安光電、德豪潤達等為代表,政府的補貼幾乎占據了企業利潤的半壁江山,也變相的催生了LED產業的虛假繁榮。”北方一家券商電子電器元件分析師指出。
根據其一季報顯示,三安光電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就有1.3億元,占同期公司凈利潤的78.55%;國星光電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 124萬元,占同期凈利潤的23.54%,而德豪潤達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則高達1.33億元,遠高于報告期內公司6541.3萬元的凈利潤。
“挖角”風波
關注指數:★★★★
人才瓶頸窺視“投資過熱后遺癥”
8月3日,記者了解到,佛科院去年向教育部成功申請了“光源與照明”專業,作為全國三所培養本科生的院校之一,今年首次開班授徒。而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南海校區,已經連續第三年設立應用電子技術(LED方向)專業,明年首批高職畢業生涌入市場,但只有不到40名。副院長林潤惠介紹,接下來計劃每年擴招至100人的規模。“與企業合辦南海光電學院,計劃于今年內開學。”但據統計,目前國內各類LED相關規模企業已超過4000家,其中封裝企業總數已超過1000家,LED器件封裝能力約600億只/年,以此對比,各個層次的人才培養和供給依舊杯水車薪。無怪乎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公開表示,“在中國LED外延片行業現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錢,也不是機器,是良好訓練的工程師。”并為此開出“雙倍再雙倍”的價碼。
年初,臺灣地區某媒體爆料大陸外延廠商重金挖晶電等臺灣廠商的墻角,一度引發臺灣廠商的恐慌。但很快,這種現象蔓延到了國內廠商。最近,真明麗LED芯片部的十幾位工程師遭挖;亞威朗光電的技術人員已經被某家新進公司虎視眈眈,對方甚至雇了好幾個獵頭輪番對其核心技術人員施以利誘。而國內原先成立時間較早的上海藍光也曾經有一大半的外延技術人員流失。
對于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饑渴,一直是LED產業發展以來的常態。億光日前在臺灣經濟部能源局主辦的2011年綠能就業博覽會現場,擺設攤位廣召1000名優秀人才,其中700個職缺在大陸,主要是營銷、管理人才。而日前國內上市公司歌爾聲學正式在臺灣成立分公司,此舉被業內人士解讀為 “就像當初三安光電進駐臺灣一樣,無非就是為了挖臺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