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器即將洗牌一
太陽能熱水器亂象叢生中市場強迫洗牌
【好家網】市場銷售下滑,鋼鐵、聚氨酯等原材料和職工的薪酬卻止不住地上漲,這讓很多太陽能熱水器的生產企業雪上加霜。在多重壓力的擠壓下,市場開始加速洗牌。
記者了解到,今年江蘇省和周邊省市太陽能熱水器的批發和零售都在走下坡路。
金湖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銷售商嵇呈祥說,他從1993年就開始做太陽能熱水器的生意,感覺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難做。去年下半年生意就明顯淡下來了,銷售商們采取各種活動促銷,有些企業甚至不惜血本地推出“買太陽能熱水器送空調、冰箱”的優惠。全縣22個鎮,每個鎮子上都有好幾家太陽能熱水器的經銷點,有些銷售商把網點直接布到了村里,卻越來越不起作用。
“現在促銷這股風也過去了。送得再多,市場還是不溫不火。”嵇呈祥說,賣不動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以來作為太陽能熱水器銷售主戰場的農村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拿我們金湖來說,縣城和集鎮幾乎家家戶戶都裝了太陽能熱水器。”
前兩年借著家電下鄉的東風,太陽能熱水器廠商在農村市場精耕細作,推動2009年、2010年全行業銷售連續爆炸式增長。在金湖、漣水等地,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率已經超過85%,蘇北農村零售市場剩下的空白點已不多,零售市場的萎縮不可避免。據了解,去年以來,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的太陽能熱水器零售市場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停滯和下滑。
亂象叢生中市場強迫洗牌
市場銷售下滑,鋼鐵、聚氨酯等原材料和職工的薪酬卻止不住地上漲,這讓很多太陽能熱水器的生產企業雪上加霜。在多重壓力的擠壓下,市場開始加速洗牌。
一些小企業出廠一臺太陽能熱水器的毛利,被壓縮到50元以下,凈利潤已是負數。南京市六合區原來有4家生產太陽能熱水器的小企業,去年開始,這些企業被迫從原來的云南、河北、內蒙古等市場撤退,收縮到本地,但還是接連停產、倒閉,現在只剩1家還在苦苦支撐。
有報道稱,在太陽能熱水器的重要生產基地浙江海寧,倒閉的企業達上百家。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全國消失的太陽能熱水器品牌達1000多個,平均每天消失超過3個品牌。
“從單個企業來說,倒閉是件痛苦的事。但從整個行業來說,這么多的企業面臨倒閉,未必是壞事。”南京朝揚太陽能熱水器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俊認為,前兩年家電下鄉帶動銷售業績快速上升,到處建廠擴產,企業太多、品牌太濫,產能早已過剩,透支的市場開始疲軟后,洗牌是必然的。
因為沒有市場準入制度,技術和資金的門檻不高,只要投入幾十萬元甚至幾萬元,找兩個工人來敲敲打打,一個生產太陽能熱水器的小作坊就可以開張。2002年全國太陽能生產企業還只有700多家,產值80億元。但到了2010年,產值飆升到了735億元,生產企業也達到3000家、品牌5000多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朱俊生介紹,當前我國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排名前30家的企業,僅占市場份額的30%。
“我們金湖這個小縣城,現在至少還有30家品牌在拼市場,經營好的也只能保本。”嵇呈祥說,他經銷的熱水器是品牌產品,零售額也難逃下滑,現在主要靠工程市場過日子。
快速崛起的工程市場,靠的是城市住宅小區和單位用戶。與以前農村市場主要靠價格優勢和廣告、促銷贏得市場不同,城市工程市場更多的是靠企業的產品質量、技術和品牌的綜合實力。而難以跨入工程市場門檻的小企業,也很難在市場立足。這次洗牌是從農村走向城市的轉型,也是一次太陽能熱水器產業轉型升級、品牌走向集中的契機。
新興產業能否跳出“先亂后治”宿命
雖然太陽能熱水器銷量超過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的總和,但因為行業門檻低、魚龍混雜,這一“朝陽行業”一直沒能擺脫“草根行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