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完成東南亞布局一
海爾借助完善日本布局 深入東南亞國家 2011財年第一季度,三洋銷售額為3240億日元,同比減少22%,凈虧損140億日元。在此次與海爾簽署備忘錄時,三洋副社長本間充表示:“通過向海爾轉讓洗衣機和家用冰箱業務,我們為此次轉讓涉及的員工提供了保障他們就業的機會,并使我們的業務得以
為了推進全球化,海爾需要抓住完善日本和東南亞市場布局的機會;為了追求整體競爭力,松下需要梳理旗下業務。于是,松下一松手,三洋的部分白電業務落入海爾的口袋。對三洋電機(以下稱“三洋”)部分白電業務的收購,令海爾集團(以下稱“海爾”)既贏得了面子這是歷史上中國企業首次收購日本家電巨頭主營業務(日本媒體評價),又得到了里子繼續深入日本和東南亞市場。
日前,海爾與松下電器旗下三洋簽署備忘錄,海爾意向收購三洋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
來自海爾的公開官方資料顯示,此次收購涉及三洋在上述區域的洗衣機、冰箱的研發、制造以及所收購公司家用電器的銷售和服務業務,亦包括三洋洗衣機品牌“AQUA”以及相關品牌。在此次收購完成后,海爾在日本市場將實現“Haier”和“AQUA”雙品牌運營;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市場上,海爾則可在運營“Haier”品牌的同時,在指定時間內同步運營“SANYO”品牌。
海爾借助完善日本布局 深入東南亞國家
海爾副總裁杜鏡國表示:“三洋在家用電器領域具有卓越的技術積累和人才積累,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有運營良好的研發、制造和銷售基地,此次意向收購三洋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業務,是海爾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步。”由于目前只是達成基本意向,雙方并未透露本次交易金額。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此番交易金額為100億日元(約合8.3億元人民幣)。外界普遍認為,這對海爾來說是一樁劃算的買賣。
海爾的全球化
據悉,海爾與三洋的談判始于今年3月。海爾方面表示,這次收購的決定并非臨時之舉,而是考慮到整個集團的海外發展和大白電的發展戰略。
在海爾的企業戰略中,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海爾的發展戰略分為四步,1998年之前相繼走完名牌戰略和多元化戰略階段,1998年起進入國際化戰略階段,2006年起步入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作為當家人,海爾董事長兼CEO張瑞敏不止一次向外界解釋,國際化和全球化很不同,前者是用企業自身資源闖出一條路,而后者是要整合全球的資源。
日本是海爾一直想要有所作為的海外市場之一。2002年,海爾與三洋在日本成立合資公司,利用后者的渠道銷售海爾家電。但在日本其他家電巨頭的競爭壓力下,這種中日企業優勢嫁接的嘗試沒有走到最后,合資公司于2007年轉為中方獨資,海爾只是小有斬獲。
2010年9月,海爾再度發力,在東京高調舉辦隆重的新產品發布活動,一改過往主打低端、小型家電產品的路線,推出冰箱、洗衣機等100多款高檔新品,并高調宣布“日本攻略計劃”到2015年,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額遞增4倍,達到300億日元以上。
相比之下,海爾將通過此次收購在東南亞市場受益更多。回顧海爾以往的海外征戰歷程,張瑞敏選擇的是先進軍歐美市海爾發布的2010年財報顯示,全年國內營收約為539億元人民幣,國外營收約為59.3億元人民幣。有分析認為,啟動國際化戰略以來13年,海爾的海外收入剛達到整體營收的10%左右,全球化任重而道遠。有關媒體指出,海爾此次對三洋白電業務的收購,對于其品牌效應和研發能力都是一個臺階式的提升,將進一步擴大其海外市場占有率。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也認為海爾收購三洋業務可以完善其在東南亞市場的布局,但他表示,三洋在白電領域的地位已經不像十年前一樣高,此次收購對海爾的全球化戰略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