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裝修公司潛規則一
家裝迷蹤拳打暈消費者 揭秘裝修公司潛規則
裝修可以說是購房者入住新房的最后一道門檻。然而,就是最后這一道存在諸多“不誠信”行為的門檻,使得許多業主入住新房也開心不起來。
裝修可以說是購房者入住新房的最后一道門檻。然而,就是最后這一道存在諸多“不誠信”行為的門檻,使得許多業主入住新房也開心不起來。
究竟裝修公司有哪些常用的伎倆令人防不勝防?市民平時又該如何注意?本期記者特邀數名經歷過“不誠信”家裝的業主,一同揭秘裝修公司的“潛規則”。
□案例一“釣魚裝修”令人防不勝防
許多經歷過裝修的市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請裝修公司為房子做預算時,覺得裝修價格還可以接受,誰知工程開始后,對方就不斷增項追加預算,甚至把一些費用較高的項目分拆成好幾個小項目,而此時業主已是騎虎難下。
市民黃先生就有過這樣一次經歷。去年11月份,黃先生找到一家本地頗為知名的裝修公司裝修其在凱旋藍岸的新房。當時146平方米的房子總體裝修報價6.5萬元,考慮到價格便宜,黃先生馬上就交了定金。
不料6.5萬元的預算最終卻變成近11萬元的賬單。黃先生仔細審核發現,原本電位線槽增加了開槽、封槽的收費項目,數量也未經同意就增加了多個,僅這一相關費用便增加了1萬多元。此外,洗手間的防水項目費用也翻了數倍。
由于此前沒有了解清楚,等知道實際報價后裝修已經完成了一大半,黃先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記者支招】
如今部分家裝公司利用低價招攬客人,再通過巧立名目把實際價格報高,這種伎倆在業界已是心照不宣。
為此,消費者最好在簽訂合同前當面核實清楚材質、規格和等級,并把工藝工序、用材數量落實到紙面上,作為合同的附件出現,避免自己吃啞巴虧。同時,對于每一個裝修流程涉及的建材,自己要盡量親自過目監督,不懂就問,以免被算多。
□案例二家裝公司“說一套做一套”
對于許多業主來說,“不誠信”家裝的另一代表行為便是“說一套做一套”。裝修之前將自己使用的材料與工序夸得天花亂墜,實際上裝修質量并沒有那么好。
2010年9月,家住世紀新城的張小姐與市內一裝飾公司簽訂裝修合同,合同簽訂共11萬元,首期支付4萬多元。開工沒多久,張小姐就發現裝修公司不按合同約定裝修。例如安裝電線合同約定用2.5平方米的線,結果業主發現照明用的是1.5平方米的;此外,浴室也沒有做防水。
張小姐覺得該公司的誠信有問題,要求解除合同,并按照已完成的工程結算工錢,但裝修公司不肯退款,要求履行合同。后經消委會調解,最終張小姐拿回剩余款項。
【記者支招】
對于市民來說,如果因為懷疑裝修公司誠信而去走司法程序顯然得不償失,建議先暫停施工,然后與裝修公司一同去買材料,自己保留發票或收據,花光首付,之后再另找公司裝修。